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分析(3)

时间:2011-10-28 19: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廉同辉 点击:
2.4.2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保护区旅游开发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旅游开发会带来游客数量的增多,游客数量

2.4.2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保护区旅游开发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旅游开发会带来游客数量的增多,游客数量的增加会践踏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影响土壤的空隙度,影响空气环境,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造成干涉。不适当的开发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及旅游特色资源原貌的破坏,而且退化后难以恢复原貌,影响保护区原始的生态链,对生态系统工程造成干扰。

2.4.3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

    在保护区开发的同时,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影响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习俗。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会影响当地居民的一些原先活动,如果保护区的开发发展没有促进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当地居民会阻碍旅游开发。

3  旅游开发措施和建议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区的规划必须以保护景区的原生态为主,保持其自然风格。根据景区地形地貌特点,加快道路改造,适当增加路面宽度,完善景区内部道路设施。在建设过程还要进行沿路景观的保护区与修复工作,可以采取植被固坡等形式进行补救,在山谷溪流流经的地区以及野生动经过的主要线路上,采取立体交叉的方式设置通道,保持野生动物的生态走廊。对污水、废弃物等处理设施要加以规划。进一步完善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

3.2 实施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战略

保护区与周边相邻的龙胜、资源县的景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游客资源共享,形成区域联动格局。按照大桂林旅游圈构建的基本设想[5],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风景与资源县的资江漂流和丹霞地貌、龙胜的梯田和温泉形成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拓宽与共享旅游客源市场,使得游客可以游览桂东北景观的全貌。

3.3 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

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比较高,野生植物丰富度程度高,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巨大优势。在对外推广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资源特色,通过多渠道把一个自然、生态、原始的保护区静观呈现给游客。保护区内可以开展探险、科考、夏令营等多种形式旅游活动,又可以开发红色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等项目旅游活动。丰富景点特色,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潜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度。

3.4 加强旅游要素整合

整合景区资源,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协调开发,使景区景点更加丰富化、自然化。在旅游功能分区、布局、线路设计等方面上要整合,在丰富内部景点数量的基础上,强化其旅游特色,丰富文化内涵与游览空间,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例如保护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遗迹,猫儿山南麓华江乡千家寺,新文家洞、同仁衡阳会馆、老山界题字碑和红军亭碑,都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结合起来。

3.5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在保护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杜绝破坏性开发,设置合理的生态旅游线路,景区内旅游路线的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要力求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水源,对游客的活动区域要加以限制,核心区严格限制游客。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在设计时影响考虑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对森林病虫害及防火等方面要加强预防和治理,保持森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3.6 妥善处理与当地居民的问题

合理调整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在展开旅游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支持村民修建道路,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减少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社区共建共管的形式,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当地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热情,增强对保护区的保护意识与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致谢: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了部分基础资料,桂林工学院夏琛珍、尹旭红、郑文俊、罗盛锋等老师参与了野外调查,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

[1] 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研究大会,2007.6.29-7.1,中国·桂林。

 

--------------------------------------------------------------------------------

[1]  方躬勇.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4):56-57

[2]  李俊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26-127

[3]  文红,孙玉琴,陈娟.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 (3):79-82

[4]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6

[5]  闵庆文,甄霖,杨光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2007, 23 (1):81-84

[6]  黄金玲,蒋得斌.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

[7]  叶晔,程道品.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分析及思考[J].资源与产业,2005,7(4):64-67

[8]  阳国亮.桂林旅游发展新方向.漓江流域旅游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7(4):41-46

[9]  李肇荣.广西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1(2):35-36

[10] 唐善茂,张鹏,张瑞梅.桂林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25(3):392-397

[11] 程道品,刘宏盈.桂桂林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 (2):37-40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