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变化速度之快,有时确实令人难以预测:气候变化,海洋平面升高,人口迅速增加,外来种的入侵,生境的破坏和碎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商业和通讯全球化等,虽然不是人人都很了解它们的详细进程,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确实存在着某些威胁。对于保护区管理者来说,既要千方百计地守护好地球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祖先辛勤劳动保存下来不应让其灭绝和消失的文化遗产,也不能对变化着的世界和事物漠不关心,应敢于接受各种挑战,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站在新的高度从事人们平时忽略或不予应有重视的工作,吸引千百万群众积极参与,使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得以实现,不能听天由命,哀叹无奈,坐以待毙。为此,下列问题是必须要有所认识和解决的。 1、如何认识全球变化的内涵 一提到全球变化,必然就全想到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所引起的许多变化,其实,它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它反过来又影响和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妨分析一下下面的一些问题,看如何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1.1 社会经济的变化 1.1.1 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间,世界人口从12亿增加到60亿,增长了5倍,现在已超过60亿,估计到2020年将稳定在90亿左右。人类过去大都居住在乡村地区,估计到2030年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多在沿海地区和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肯定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1.1.2 全球的经济发展很快,全球的生产总值1950年是17万亿美元,到2000年已超过107万亿美元,但全球经济繁荣并未做到利益平均分享。当今世界78%的人被认为是贫穷的,22%的人一半属于中等收入,另一半是富裕的,有11亿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 1.1.3 当今,人类只能利用地球净第一性生产力的40%,即由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太阳能。最直接影响到保护区的经济部门,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木材产品工业、野生生物贸易、能源和淡水利用等。 1.2 自然变化,人类的足迹基本上已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人类利用地球上丰富的资源,并大力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需求,因而地球环境的变化是明显而激烈的。 1.2.1 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已愈来愈被人们所知晓;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1万年前高出30~35%,全球地表平均气温较20世纪提高了0.6℃,估计到2100年要提高1.4℃~5.8℃,比过去1万年的任何时候都要高,这导致冰川消退,海平面升高,气候格局变化,高纬度区域所受影响最大,预计全球所有地区都要受到影响。物种的生存也受到影响,海面气温在升高,以生产系统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例如农业、林业预计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虽然未来变化的精确性和具体分布还难以详细说明。 1.2.2 生境的改变和碎化正在改变保护努力的基本要求。当前,只有1/5的原始森林保存在未遭受破坏,面积比较大的区域,草地已经大面积地被改变为农地或牧场,世界一半的湿地在20世纪期间已经消失。自然生境日益被碎化为愈来愈小的范围,对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对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效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2.3 水文循环的改变大大降低了世界淡水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原因是河流被隔断、水坝过多、湿地缩小、水域污染和人类对淡水的过度开发。由于自然水流变化、沉积过程改变和水质退化,大大地影响全球水系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1.2.4 人员、货物和物种跨越全球的流动性及贸易增加,外来入侵种广为传播,现在这已被认为是对各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以及生境消失最大的威胁因素之一,小岛屿和淡水生态系统表现得最为明显。? 1.2.5 当今生物多样性流失速度比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快,现在的灭绝速度被认为至少高于地球历史正常速度的一千倍,大约有2万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而实际的数量可能还要高。生物多样性流失关键的原因在于生境消失和碎化,野生物种过度开发、外来种的引入、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现代化农业所使用的物种减少、大量本地作物、林木、果蔬、经济作物、畜禽、鱼类等基因多样性迅速消失等。? 1.3 组织机构的变化:上述那些前所未有的全球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变化,促使人们提高对自然保护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应如何进行自然保护。组织机构的变化围绕人类行为新的规范、组织机构建设、监控安排和通讯技术进行,为人类对通讯、预测和在新途径上的合作提供重要的机会。它能有效地对全球变化的一些负面影响迅速作出反应,这与保护区管理者关系特别密切,表现在下列各个方面:? 1.3.1 全球人类行为规范的出现:人类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区域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即指导人们和组织机构在特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规划和期望。超过国家范围和不同文化范畴的全球规范的出现,在上个世纪中期迄今不过60年左右,诸如联合国宪章、自然宪章以及不同领域的国际法律和公约等。这些规范主要谈及一般的人权、平等、民主、责任、法律规章和全球合作,包括全球环境的管护和生态安全维护要求等。如同所有的规范一样,这些新的全球规范仅仅得到不同程度和反复不定的尊重和实行。重要的是,它们已日益被接受作为一种规范在全球各地应用,并指导每一个人的行为,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的信念。 1.3.2 新的监控机构和类型的出现:新的全球规范催化许多新的监控机构和监控类型的发展,这对保护区的完善和发展十分重要,例如地方、国家和全球不同级别新的全球环境和生态保护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构成一个新型而有力的与政府和私人部门并肩战斗的第三种力量。最后,许多政府功能也日益被分散到下级机构、社区和私人部门,这些功能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与本地社区共管自然资源。? 1.3.3 通讯、知识和文化全球化:人类传播、分享和革新知识与文化的途径已变得愈来愈方便、迅速和宽广。过去,许多人很少知道的电信、电视和因特网,现在已无处不在,把对世界的许多知识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地球村”。人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各种创新和经验,而且可能形成一个为广大公众接受的全球文化。 上述的各种全球变化使保护区管理者面临一个与过去很不同的基本现实,只有敢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应用新的思维把握新的机会才能克服各种障碍,应对世界新的态势,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 2、如何建立更符合实际要求的保护区系统 现在,全球已有10万个以上的保护区,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近12%的面积,但是,仍有不少空白地区,例如,海域、淡水水域和湿地受保护的面积还较小,许多特有种集中分布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和受到严重威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也未得到较好的保护。保护区对各个区域乃至全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得不到较客观和充分的评价,而全球变化的因素在保护区系统建立上也未进行充分的考虑,也就是说,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远远未能满足客观发展的需求,不是缺乏活力,就是有名无实。因此,急需建立一个保护区系统以适应保护区本身不同特点和不同区域的实际要求,以达到物尽其用,摆脱到处千篇一律的缺陷。看来,应从保护和发展的要求两个方面再下一番功夫,以便能全面协调,重组更完善的保护区系统。 2.1 从保护对象的方面考虑 2.1.1 与物种有关的保护 · 全球、国家或区域红色名单上受威胁的物种,特别要被关注列入极危和濒危的那些种类。 · 特有种,要特别关注被列入极危和濒危种,特别是仅分布在少数地区的那些种类。 · 众多经济作物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 · 对保护科学和持续发展管理有重要意义的物种,也就是常说的有指示意义的物种。 · 饲养或栽培物种的野生亲缘种。 2.1.2与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有关的保护 · 各类陆生、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 不可代替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也就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没有其它区域能替代。 · 生态系统保存面积较大而完整的自然区域。 · 严重受威胁的自然生态系统。 · 为了保持迁徙物种种群所必需的栖息地。 2.1.3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重要的生态系统效益,例如水源涵养、水文功能、海岸线、土壤肥力以及许多重要物种产卵和繁殖的区域。 · 经济上有价值的物种、基因和基因组资源,例如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原料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资源。 · 具有特殊社会、文化价值的区域和物种,例如宗教活动场所、娱乐休闲胜地与风景优美,环境秀丽的景观等。 2.2从管理类型的方面考虑:具有科学含义的保护区130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孤立的保护实体演变为一个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它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所得到利益公平分享三大目标为己任,具体地说,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密切结合起来。这是它的共性。但在不同区域不同具体条件下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侧重点的,不应到处千篇一律。实践证明,下列5种类型是重要的: 2.2.1严格保护和全面发展:一般在具有大面积地带性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域,应选择适宜区域,建立严格的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和以科研、教育为重点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应赋予足够的人力财力,重点建设,强化管理,一般不应超过保护区总面积的20%。 2.2.2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着重在天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风景优美,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区域开展。视其面积大小和重要程度建立国家公园加以保护景观,侧重点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2.2.3自然特征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即所谓自然遗迹,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侧重发展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事业。
以上所述为确定保护区应该保护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一个框架。在众多的保护区中根据轻重缓急,确定一些优先区域进行、重点建设也是必要的。因而,“生物多样性热点”、“优先保护的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等陆续提出。总的说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去分析:1、生态学上的分析:物种丰富、特有种集中和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是最基本的条件,能否适应全球变化因素的影响将是愈来愈重要的标准;2、社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考虑:要重视全球社会、经济和组织机构变化因素的影响,包括其可能带来的威胁和机会、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能性、投入和得益能否公平分担和共享等。没有这些考虑,生态学上再好的区域都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遭致更过分的开发和破坏。全球优先区域选择和管理的经验,对各国保护区系统的设计可能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但不 3、如何使保护区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
建立综合而有效的保护区系统需要反映出各地社会经济、组织机构和自然变化的趋势,这样,必须给予监控机构的建立和国家主管部门集中管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更多的关注。因为,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需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本地社区以及关心自然保护事业的公私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家个人等。这些新的监控和参与模式可能保证保护区有足够的投入,并使利益能公平地分享。实施与社区共管,鼓励建立由私人部门和社区管理保护区是这项转变的主要内容。鉴于许多地区人们都要依靠天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效益来维持生计,只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掌握科学技能,他们就有能力、有智慧把保护和发展结合好,不会再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面临21世纪对保护区事业的挑战,需要发挥从国家、集体到个人的力量,更好地完成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下列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必要的关注: 3.1.3 由本地社区和居民自愿建立社区管护区,不管是否已得到政府的认可。 3.1.4 由私人部门或个人拥有和管理,包括非盈利和盈利的组织。
保护区土地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是监控的中心环节,在一些集体所有或不是关键的国有区域,根据有关法律和管理条例的规定,让社区或私人部门管理,国家只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效果可能更好。许多保护区名义上属国家,但管理不到位,常常导致资源更加急速的开发和生境退化;当然,一些重要的区域不应随便将其肢解。 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拥有较强的能力,以建设和管理综合的保护区系统,敏锐地察觉和分析以上所讨论的全球各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能力是执行任务、解决问题、制定和达到目标的才干。保护区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在于拥有适应性管理的能力,善于系统地分析各种变化,从而制定适当的管理规划和具体措施,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及时用于改变和增强管理的力度。 4.1制定必要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保护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立法和政策来保证。 没有正确的指导和法律的保障,一切将无从着手,问题也难以解决。机构的建立、任务的确定、人员的组成和任命、基本建设的规划和投资、经费预算的落实、日常工作的运行等都要有依据规定。保护区是一个新兴的事业,至今,人们也许已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在许多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所处的地位并不高,常常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或附属于其它有关部门中。世界各国的保护法律和政策差别很大,以致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大小适合、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下列各方面必须认真考虑: 4.1.1 明确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政策。?
4.1.2 确定专门监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规定,包括有关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以解决和减少有关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府部门有关工作的纵向协调。 4.2.1 组织机构的结构:目前,虽然还难以找到唯一最好的结构形式。但是,经验表明,当保护区管理者是负责商品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政府机构时,常常出现限制保护和发展活动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坚强的法律规定和充分的技术、财政能力所建立的独立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可能在各部门的竞争中被边缘化了。如果保护区的权力分散在各方面的机构中,常常造成一个复杂而待移交的管理结构内,群龙无首,各行其事。这样,保护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抑制。经验说明,保护区只有具有可靠的法律基础,而且集中由专一的有权威的管理机构监控,具有足够的财政和自主决策的权力,它才会有高效率的工作作风并产生巨大的有效性。 4.2.2 管理计划:增强组织机构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对所管辖的范围所定管理计划。对一个地方详细说明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管理条例和操行规划,展示具体计划和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避免只是一项雄心勃勃的管理计划,是否执行无关重要的错误想法,关键在于掌握实权的机构是消极对待还是积极实施。 4.2.3 监测和研究:管理者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他们必须跟踪和监测所管辖范围内不同生态指标的变化,最终利用所得信息来改变自己的战略和行动,这是监测和研究的威力所在。 4.2.4 广交伙伴:保护区管理者不能闭关自守,单独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要避免使自己成为孤岛状的管理,必须主动帮助周边地区规划土地合理利用,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科研单位、非政府组织、本地社区和公私企业等积极参与,共同把保护区内外建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实施共同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4.3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和才干: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技能和才干的提高,应该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予以培训,也不要忽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的优良传统。具体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 4.3.1 增强保护区权力的操作能力 · 人力物力的持续流动,支持工作人员的操作活动。 · 工作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保持和提高。 · 维护保护区权力的自主性,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 增强使用权力的能力,保证正确的决策和政策的实施。 4.3.2正确使用保护区的权力,促进工作人员的发展和培训 · 工作人员专业的划分、职称的定位和职责的确定和应用。 · 完成任务的评价和标准的确定和应用。 · 专业发展、职务提升、工资提高的机会。 · 工作人员在其工作中的作用和在组织机构中的价值。 4.3.3培训和其它发展机会的有效性 · 确定培训的要求和规划。 · 有关中等教育后的作用和培训。 · 在职培训的有效性和相关性。 · 广泛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机会的有效性。 4.3.4迎接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综合技能的培训 · 战略规划、财政管理、资金筹措和良好的通讯等管理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 应用综合研究和监测中所获得的信息,以及确定和分析经验的能力等适应性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 与广交伙伴、参与管理、争论和矛盾的解决以及同大量社会各界人士合作的网络建设有关的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培训和提高。? · 项目设计、报告编写和应用已有的、刚出现的信息技术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 理解实施保护区战略和活动有关的法律框架和部门政策知识的培训和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