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猫儿山里变幻了四时风景,不变的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员们在每座山头每道沟沟坎坎留下了巡山护林的脚印,化作缕缕深情,深深镌刻在了绿水青山之间。猫儿山保护区设有12个管理站,1个检查站,保护区内林海茫茫,古树遮天,这里有悬崖峭壁,也有毒蛇猛兽。一套迷彩服,一把柴刀,一包干粮与蛇药,他们身穿着迷彩服,走进茂密的深山老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巡山护林从不是易事,猫儿山保护区这57名管护员用他们的青春坚守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莽莽群山,以保护猫儿山为信仰,守护着漓江的生态屏障,守护着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多样性。
善学善思 护林有方
彭春福/ 摄
他叫杨丽华,是猫儿山保护区塘洞管理站的管护员。杨丽华皮肤黝黑,戴着一副框架眼镜,看起来很腼腆憨厚,话不多,却十分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杨丽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杨丽华22岁就来到了猫儿山保护区,迄今已20年,在此期间,他跑遍了大半个猫儿山保护区,为保护区奉献了整个青春。多年的巡护经验,让他对于巡山护林有自己的一套心得。根据季节和地域安排合理制定巡护路线和任务,通过与科研科同事一起安装红外相机了解塘洞站野生动物的情况,巡护路上对野生植物以及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根据季节在周边社区市面上“逛街”了解中药材、野果,与群众聊天获取“情报”也是他的工作秘诀之一,他对管辖的整个林区都了如指掌。 “如果这条路有踩踏过的痕迹,说明有人来过,需检查有无绳套或捕兽夹,每次巡山要走到界碑,查看有无异常。”杨丽华边走边介绍经验。春夏之交,正值雨季,山蛙鸣叫、山溪流淌为猫儿山平添了几分热闹,最近的塘洞站工作的重点是反盗猎山蛙,除了在清水江一线的所有河道写标语进行宣传,也进行重点地段的蹲点伏守。塘洞管理站位于资源县偏远的小山村,共有界碑234块,带着干粮,蛇药等巡护用具,最近的界碑需要步行五公里,最远的界碑有三十公里左右。春天雨水多,一巡护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回来里里外外都湿了,裤腿全是泥巴。巡护虽然枯燥,却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在巡护途中经常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熊上树的抓痕,野猪食迹,野鸡食迹,分布最广的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整个辖区都有,野猪也一样,到处都是。”杨丽华把发现都登记在了每天的巡护日记上,他喜欢不断地琢磨和改善他的工作思路,这些野生动物在猫儿山自在生活的痕迹在他的心里代表着非常骄傲的工作成果。
咬定青山 青春无悔
刘加华/摄
他叫刘崇华,是猫儿山保护区毛竹山管理站的管护员。刘崇华长得黝黑壮实,性格耿直爽朗,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刘崇华是一名80后,从刚来保护区的毛头小伙成长为现在的“资深护林员”,18年如一日坚守在猫儿山保护区巡山护林一线,从犹豫到自信,从热爱到担当,猫儿山山更青水更绿,而他,青春无悔。凭着这股耿直和这份担当,多年来,刘崇华协助处理涉林案件5起,极大地提高保护区的宣传效果和威慑力。他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荣获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绿色卫士奖,荣获10次猫儿山保护区优秀管护员称号,3次荣获优秀站长称号。 猫儿山保护区绝大多数管理站条件都是十分艰苦,刘崇华所在的管理站点更是猫儿山最为偏远艰苦的地方,这里远离村庄,几乎到了与世隔绝的程度,在多年前,这里甚至道路不通,没有通电靠点蜡烛,手机常常没有信号,租住在社区群众的房子里。“刚开始来的时候很年轻,甚至有些犹豫,但当时的前辈何世祥一直鼓励我,为了不让别人因自己年少而看轻自己,我就加倍努力,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熟悉和掌握了巡山护林的知识和技能。保护好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我的个人价值,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回忆起刚来保护区的情形,刘崇华说道,条件是艰苦的,工作是单调的,还有更大的难点来自于社区群众的不配合、刁难和冷嘲热讽。“有一次是在漕江管理站,在巡护过程中,发现三名人员在保护区里面捕捉飞鼠,我们立刻上前制止,三名人员不听劝阻,还扬言威胁我们,说如果不放过他们,以后要找我们的麻烦,还说不要过他们的村庄。”谈到反盗猎,刘崇华无所畏惧,“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面对这样的威胁,我们不可能退缩,哪怕被打伤,哪怕被谩骂,只要他敢盗猎,我们就敢抓人。”在刘崇华心里,生态保护大于个人荣辱。“苦吗?苦!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制止人员进入保护区砍伐和捕猎野生动物的工作中,刘崇华几次被打伤和报复威胁,但他始终是反盗猎追捕时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
绿水青山 信仰之地
王和羽/摄
他叫侯勇生,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同岁,1976年出生在猫儿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自小就喝着猫儿山的水长大,对猫儿山的每一寸土地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感情。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于侯勇生而言,猫儿山就是他的信仰之地。2003年,27岁的他来到了保护区,成为了一名平凡而自豪的管护员。猫儿山保护区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侯勇生见证着猫儿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 刚来到猫儿山保护区时,侯勇生看到保护区周边放牧情况比较严重,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改善这种状况,然而初出茅庐的他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是在茨坪管理站的时候,作为本地人的他面对着乡邻“人情”和村民的白眼,这样的状况逼着他拿出了勤奋刻苦的劲头,晚上啃下与自然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态保护知识,白天与村民们做解释和讲解工作。“跟村民们把法律法规讲得透了,把长远的发展利益讲明了,让村里的人实实在在地认同我们,认同环境保护是功在千秋的事情,这才是统一战线。”为了达到共建共管,和谐社区的关系,侯勇生挨家挨户找老乡谈心,在沿线贴标语,发环保资料,渐渐地,那些喜欢上山“创收”的不法人员少了,老乡们对保护区管护员的态度有了转变,从抱怨抵触到配合,乃至自觉维护,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也会打电话给他。现在,在侯勇生所在的两水管理站,不仅与周边社区的村民签订了村民小组看管委托书,共同管护森林植被,侯勇生还经常给群众讲政策上的扶持,发展绿色经济,让他们转变思路,利用有利地理位置养蜜蜂等生态养殖项目促生态经济发展,如今,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猫儿山的山更青水更绿了。
一份深情 一生守护
周曾波/摄
他叫王华生,是猫儿山保护区的一名老管护员。在正式成为一名管护员之前,王华生就住在保护区附近的村庄,经常跟保护区的管护员打交道,目睹他们兢兢业业地守护漓江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和野生动植物,工作非常有意义。渐渐地,他萌生了想进入保护区工作的想法。在2003年,猫儿山保护区晋升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年,王华生加入了猫儿山的巡护队伍里,从漕江站到八角田站,再到庵堂坪站,从青壮年到两鬓斑白,从此再也不舍离开猫儿山。 王华生所在的庵堂坪管理站位于猫儿山主峰半山腰,海拔1600米,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湿气极重,遇到冬天大雪封山,给养就成了大问题,只能步行上下山,取雪水饮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同站的管护员看来,他既是保护区跋山涉水的“活地图”,也是一名大事小事都会走在前面的老大哥,带着年轻管护员巡山护林或做环保宣传,他从来都是细细叮嘱各种细节。逢年过节,在庵堂坪辖区里的回龙寺香火鼎盛,春日里扯笋子的游客也多,王华生耐心给游客讲解安全用火,到处巡逻,制止扯笋子的行为,有时候一天下来,嘴皮子都磨破了。遇到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来调查野生动植物,熟悉野外环境的王华生也常常跟着一起配合调查。近几年,猫儿山成了著名的观鸟目的地,遇到观鸟赛事,前来观鸟的游客络绎不绝,王华生也与时俱进成为了一名“鸟导”,在庵堂坪经常有保护动物白鹇、红腹角雉、红腹锦鸡出现,对于如何观鸟,王华生总结出来一些心得,“清晨和黄昏是最容易见到它们的,还有就是雨雾天气的阴天,这样可以有效避开天敌,当然,晴天也可能会遇到它们,估计是知道我们在保护它们吧。”王华生还有三年即将退休,他讲得最多是不舍,不舍同事情谊,不舍一草一木,更不舍绿水青山。
他和许许多多的他们,是猫儿山保护区真正的守山人,他们用脚步丈量青山,用深情守护绿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猫儿山管护员。他们甘于清贫,他们甘于寂寞,他们甘于奉献,只因为辛苦是值得的,他们辛苦守护的茂密的森林植被,涵养了一方水源,不仅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养育和庇护了这方水土的生灵和百姓,同时也为岭南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迎着初升的太阳,任朝露浸湿我们的衣裳。精神抖擞的我们,又将去踏遍那重重山岗。攀越一座座悬崖峭壁,跨过一道道山梁。涉过清清的溪水,露水洗涤着脸庞。林间那一座座静静的界碑,便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是管护员们在巡护路上经常唱起的《猫儿山管护员之歌》,也是猫儿山保护区管护员的真实写照。在猫儿山保护区的峡谷深处、飞流瀑布、幽静深林里,歌声流传,而林声涛涛,似在应和。 (本文在广西林业局“我与基层林业那些事”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陈立新/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