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9月23日,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特邀三位从事动植物研究的专家,对科研科、管理科及各管理站的部分管护人员,开展了为期4天的野生动植物识别培训。该培训分为室内野生动植物基本知识讲解和室外实地考察两个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培训,提高猫儿山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识别野生动植物的技术能力,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进一步提升猫儿山的科研水平。 为使培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光平对参训人员提出了要求。他说,动植物监测、新物种发现都离不开基层人员,管护员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基础知识,不懂就向专家们虚心请教,充分认识此次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对参训人员要严把出行关,不能无组织、无纪律,特别在实地考察中要做好安全工作。在培训之后,管护员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室内培训在猫儿山管理局二楼会议室举行。广西植物研究所韦毅刚副教授,就植物命名及识别的方法等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精彩讲授,并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工具书及其使用方法,这大大便利了管护员在植物方面的查阅与识别。随后,广西师范大学的李永邦博士、河池学院的蒋爱伍老师,分别就爬行类与兽类的识别基础和鸟类识别基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授。 野外的实地培训主要是在猫儿山的龙塘江、八角田、猫儿山上山公路沿途及周边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分为两组,分别轮流交替进行动物识别与植物识别培训。韦毅刚教授带领的植物识别考察是龙塘江和猫儿山顶两个点,他充分运用“广西GEF项目TOT培训者的培训”中提到的成人培训的特点,活跃了培训过程中的气氛,增加了学员主动性和积极性。动物识别的野外考察是由蒋爱伍、李永邦两位老师带领,在八角田及周边社区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参训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的外形来判断鸟的种类,包括嘴型,额头、脖子、翅膀、腹部、尾部等羽毛的颜色,再听其叫声,视听的结合更有利于对鸟类的识别。 野生动植物识别培训使管护员对猫儿山动植物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平时的巡护过程中,管护员能够熟练、如实地填写各种巡护表格,在巡护工作的基础上,跟进监测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