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当前位置: 主页 > 保护管理频道 > 媒体关注 >

与蝾源非常相似 “猫儿山小鲵”是如何命名的

时间:2011-10-28 23:3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本报记者文烨猫儿山小鲵新物种被发现的报道在本报见报(详见9月21日第6版)后,引起很多读者的浓厚兴趣。不少读者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猫儿山小鲵的保护。但也有一些读者对报道提出了疑问。市民甘先生到报社反映,他曾在金秀大山的山溪中,发现很多像猫儿山小

 

  本报记者文烨“猫儿山小鲵”新物种被发现的报道在本报见报(详见9月21日第6版)后,引起很多读者的浓厚兴趣。不少读者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猫儿山小鲵”的保护。但也有一些读者对报道提出了疑问。市民甘先生到报社反映,他曾在金秀大山的山溪中,发现很多像“猫儿山小鲵”一样的“小鲵”,此外,兴安、永福、资源、龙胜也有多位读者反映,他们那的大山沟里也有很多“小鲵”。
市民王先生说,晚报上说的“猫儿山小鲵”不就是山里经常见到的蝾源吗?是不是晚报报道搞错了?这些读者主要有两点疑惑:报道中所说的“猫儿山小鲵”到底是不是他们看到的“小鲵”?作为一个新物种,“猫儿山小鲵”究竟是如何确认和命名的?

  蝾螈和小鲵非常相似,一般人几乎无法区分

  9月25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广西动物学会理事长、广西师大教授黄秉明博士及该校两栖爬行动物专家武正军副教授等专家。有关专家解释说:读者所看到的“小鲵”,其实就是“肥螈”,是蝾螈的一种。这些肥螈适应环境及繁殖能力很强,在桂林及广西许多大山的山溪中,都可大量找到。肥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与小鲵同属有尾两栖动物。因肥螈外形大小、体重、眼睑、体侧纵行肤褶、肤色及生活环境,均与小鲵非常相似,一般人几乎无法区分。

  黄秉明教授告诉记者,小鲵与蝾螈的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小鲵的犁骨齿排列成二短列或“V”字形,而蝾螈的犁骨齿则排列成“八”字形;小鲵的腹部颜色为浅褐或灰白,而蝾螈的腹部颜色却有桔红色斑。据周放教授调查发现,“猫儿山小鲵”喜欢生活在暗黑色的干净水潭中,一般不容易被人发现。

  有关专家还介绍说,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蝾螈,数量也非常多,人工饲养容易;而小鲵目前记载的仅8种,且数目极为稀少,目前人工还不能饲养繁殖。

  据专家考证,小鲵是一个距今已有3亿年的古老物种,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时期,堪称“活化石”,被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为世界“极危”级两栖动物。而蝾螈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此可见,发现“猫儿山小鲵”是多么重要。

  “猫儿山小鲵”确认命名很严谨

  就“猫儿山小鲵”被命名的经过,记者采访了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周放教授及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领导及科研人员。

  据介绍,2005年11月,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周放教授及科研人员蒋爱伍、陈宇功,与保护区科研人员,在保护区海拔近2000米的3个有大量肥螈生活的冷水坑里,捉住多条“四脚怪鱼”和3对卵袋。经认真考察研究,他们发现这几条“怪鱼”和湖南新发现的挂榜山小鲵新种及花垣小鲵新种相近。2006年春,周放教授等专家初步确定这种“四脚怪鱼”是中国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的一个新种,并将其命名为“猫儿山小鲵”。

  随后,周放教授等人将研究论文投送到中国动物分类权威刊物《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分类学报》1964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定期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有关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系统发育等最新研究论文。

  收到论文后,学报编辑按规定程序,分别送给两名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权威专家审阅,在得到权威专家一致认可后,于今年9月公开发表。

  可以说,“猫儿山小鲵”作为一个新物种,整个确认和命名过程是非常严谨,是完全符合有关程序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