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即将推出的“走漓江”公益活动,连日来受到读者热切关注,也为一些专家所嘱目。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方面几位专家,得到了他们关于如何走好漓江的宝贵建议: 认真观察漓江变化,细心体会历史变迁中漓江和两岸人民的互动,虔诚品读山水文化内涵,跳出单纯的“走”,以人文视角去感受漓江,激发人们对漓江、对桂林更多的热爱。 这是专家的建议,也是我们“走”的目的。
周有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很多桂林人都了解漓江,但这种了解也许还是停留在表面,希望通过“走漓江”的系列报道,能促进民众发自内心地去了解漓江、关心漓江,爱护漓江。 桂林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离不开漓江,而离开了历史文化内涵,桂林山水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建议此行关注桂林的八大文化,包括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湘山寺为代表的宗教历史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及山水诗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孙中山在桂林从事革命活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在“走漓江”的过程中,一定要更深层地去挖掘桂林历史文化中未知的东西,对已知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尝试用不同视角来解读。
左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 在我看来,“走漓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通过徒步漓江,亲身感受漓江现状,然后将这种感受传播出去,对读者而言,肯定会进一步加深对桂林、漓江的感情,提高对保护漓江重要性的认识。 漓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走漓江的人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 譬如,有意识地观察、记录水量大小,观察是否有河床裸露、卵石堆积、河岸崩塌、河滩被破坏现象,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沿途的排污口和污水流入现象,观察种种不利于漓江的生产生活活动。 应用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观察漓江沿岸世代以漓江为生的百姓的生存状态变化,了解他们对漓江的看法,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漓江有怎样的联系。漓江在不断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又有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漓江有怎样的影响吗?我想,这应该是“走漓江”一个重要课题。
郭纯青(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教授): 开展“走漓江”活动及报道,我想应该把漓江分为四段予以关注。 首先,对漓江源头和上游要关注水源林保护和水土流失现象、土地利用现状,观察上游的水质和水量,注意和中游、下游进行对比,采集水样和土壤样本,有条件的话,对其进行化学分析。 “走”的过程中,认真进行科学观察和拍照,对漓江水源林树种搭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对整个漓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一个综合考察。 其次,从灵川到桂林的漓江城市段,要特别注意沿江两岸的排污口,记录下来,最好还要追溯源头,看看有没有未被环保部门记录在案的。此外,注意观察沿途是否存在非法采沙,观察其对河床的破坏,对景观的影响。 在城市段要重视取样,包括排污口附近沉积物样品和水样,注意考察城市段的水环境现状,特别要关注取水口现状,这关系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再次,从桂林下去,一直到阳朔这一段,是经典的风景区,是漓江峡谷区,可以重点观察地貌情况和是否存在破坏行为,如到山上砍柴、开采石山、放火烧山、放养山羊等,观察行船波浪对河岸的影响,两岸后退情况,以及留意峡谷区有没有隐藏的小工厂和排污口。 最后,阳朔到平乐这一段,属于非旅游河段,以往的监测记录很少,应该是这次“走漓江”活动的重点关注区域,希望能有新的发现。有必要重点观察这一段漓江及沿江两岸的综合环境,如水的污染情况,河流的冲刷情况,两岸居民的开垦利用情况,以及观察是否有工厂污染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