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林业厅及人社厅7月11日-14日在南宁举办了由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负责人、自然保护区相关技术支撑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高级研修班。我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了培训。期间,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的精彩报告和案例分析,系统地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自然保护区领导力及项目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沟通、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猫儿山保护区实际情况,作学习心得如下: 一、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现状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桂林市北部,地跨桂林市兴安、资源、龙胜三县,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南岭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于1976年建立,1982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㈠、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管理队伍不断扩大,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在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保护管理科、宣教事务科、科研科、森林防火办公室六个职能科室,编制27人,现实有在编人员2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学历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 2、根据保护工作的需要,保护区在周边三县聘请了50名管护人员,充实到下设的13个管理站中去,负责保护区的巡护任务。为了提高管护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大力推进基层管护工作的开展,保护区去年开展了站长竞聘上岗,经过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提高了管护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有能力的管护员获得合理的晋升途径。 3、近年来,保护区坚持人才结构的优化。从2009年至今,已招录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毕业生3名共计6名专业人才进入保护区工作。保护区还特别注重对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如鼓励职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等等。 建区以来,猫儿山保护区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护队伍,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这正是自然保护区领导力的体现。 二、猫儿山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关系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保护区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对于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来说,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便利更重视直接利益,只有在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自然保护的主人。所以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发展如何保护更是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居民生存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㈠、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数位于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或山区,社区居民与外界联系较少,观念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后,加强了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从而能提高当地社区的知名度,扩大社区的影响,促进社区与外界社会的交流。 作为社会的窗口,保护区有利于当地社区与外界的沟通与了解,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推动社区改革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1、以生态旅游带动社区发展。以猫儿山保护区为例,近年来,随着猫儿山保护区知名度的逐渐提升,猫儿山生态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带来信息和新的理念,加强了当地社区农民与大都市居民的交流,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开拓了他们的思路,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从经济角度来看,猫儿山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量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村民从以前的卖木材、卖木炭到卖山货、卖生态,开展了农家乐,做起了生意。这几年来,猫儿山山脚下开起了多家农家乐餐馆、旅店,他们通过开展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2、以替代生计逐步转变社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养蜂、种植等多种特色经济,逐步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几年,为了促进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管理局聘请农业专家给周边群众讲授西红柿、毛竹、葡萄等种植管护技术,并印发相关技术资料2万多份。如今,资源、兴安县等多个村镇,西红柿、罗汉果、葡萄等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特色产品。竹林鸡等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发展。 3、以自身力量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猫儿山为例,猫儿山保护区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兴安华江瑶族乡杨雀村、资源县中峰乡、两水乡等村、屯建设办公楼3座、帮助置办办公用品150余件,修建红军路等通村公路2条。近年来,猫儿山保护区多次资助社区村寨修路、建楼等,大大改善了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4、以参与式应用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发展。保护区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帮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了解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和资源状况,可以为保护区提供当地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气候、土壤和水文、经济价值等各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在保护区的建设规划、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评价、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还可以节省工资、住房、交通和建设其他生活服务设施所需的费用,并可使部分居民从依赖和利用资源来维持生存转向从事资源管理工作,从而缓解对当地资源保护的压力。 ㈡、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然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权利,从而失去或减少利益获取机会。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已经习惯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同时居民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维持正常生计,必然继续向保护区索取,从而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就成了矛盾的大方向。 猫儿山保护区通过建立有效的社区共管伙伴合作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托GEF项目,2005年起,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与周边两水、华江乡政府、村委联合建立“绿色家园共建”领导小组3个。保护区还与周边市、县近40所学校建立“绿色生态共建”关系,主要通过不定期地举办各种防火、禁牧、反盗猎宣传教育活动,以比赛、文艺演出、发放宣传传单、制作标语警示牌等方式,共同保护猫儿山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聘请当地村镇主要领导担任保护区协管员也是一个协调保护区与当地居民关系的有效途径。 此外,管理局由于自身经费不足,对周边社区资助有限。由于国家对保护区的投入不足,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也困难重重。自然保护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金额有限。保护区建设费用及管理费用均存在一定缺口,而周边村对保护区寄予了较大的希望,希望保护区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可是保护区自身经费不足,实力不强,资助有限,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扶持,与周边社区的愿望有一定的差距。从深层次的发展角度来说,如何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大力发展当地社区整体经济,让他们不再依赖于保护区的资助才是根本之道。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本次培训让我认识到项目管理对保护区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自身优势,去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项目,做好项目管理与项目储备等各项工作,是猫儿山保护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 2、加强人才引进,提升自身领导力。从保护区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保护区还需要引进大量的管理、科研、生态合作共建、疫源疫病检查等人才,是猫儿山保护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3、维护社区稳定是保护区的立区之本。稳定是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中,要加强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关注社区的生存利益,将社区居民的利益更好地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在解决社区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众自然保护的认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共管。 4、通过加强生态旅游、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改变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自然保护区相比,猫儿山仍然显得落后,亟待资金、制度以及保护措施的完善,加大对保护区以及周边村的支持力度,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提升猫儿山知名度,促进保护 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过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我深深感到,保护区事业是一项前景远大的朝阳产业。在全国各个保护区正在快马加鞭地加入现代化管理保护区之列之际,我们应感觉到肩负的担子之重和希望之大。我们更应加强学习,提高为自然保护区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