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地处桂北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北麓,位于资源县西部,距县城44公里,资龙公路穿街而过,全乡辖6个村委会,113个村民组,3038户,10665人,其中农业人口2869户,10235人,少数民族人口6961人,占总人口的65.26%,居住着苗、瑶、汉、壮、彝等五个民族。其中苗族5916人,占55.47%,瑶族1020人,占9.5%,汉族3904人,占36.6%,壮族10人,彝族15人。全乡土地总面积19.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140亩,水田面积7000亩,旱地面积11440亩,人均耕地1.79亩,人均水田0.66亩。林业用地面积158664亩,森林覆盖面积125582亩,主要以松、杉、杂木、毛竹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9%,境内有浔江、珠江水系支流,海拔在390M一2142M之间,辖区内有铅锌、钨、铜、铀、石英等矿产资源。2002年全乡年人均收入1065元。人均有粮312公斤。现为桂林市受援乡之一,辖区内的社水、烟竹、和平三村为区定贫困村。
两水苗族乡于1984年9月,将河口分离后成立两水苗族乡。建乡以来,全面贯彻实施民族政策,致力于民族、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从建乡到2001年底,国民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643.35万元增加到2278万元;人均有粮增长了93.8公斤;年人均收入从建乡时的200元增加到2001年的914元,全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30.16万元。 二、 民族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两水苗族乡的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至今全乡已有大小企业160多家,特别是塘洞的“企业小区”和“社水工业走廊”日益壮大。“老山界”“夏宝”竹凉席连续几年销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冢,使竹制品成了两水的特色产品,也是两水的主要税源之一。
三、 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十多年来,经过几届党委、人大、政府的不懈努力,两水苗族乡的交通、电讯、水电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先后修通了塘洞公路、烟白公路、和平公路,百合冲、半领头等少数屯都开通了公路;电讯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至2001年底全乡安装程控电话476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手机信号覆盖全乡,用户多达1690多人;电视普及率达40%以上,三个村装上了闭路电视:全乡电力富足,境内修建了白石、早禾田、塘洞、古油河、富源等电站,全乡用电率达90%。 四、 民族教育卫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十多年来,两水苗族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共修建学校4座,总建筑面积达3075平方,硬化场地9000多个平方,修建“五室”、围墙、增添图书等设备,共投入资金283万元。确保了我乡“两基”达标,并顺利通过了县、市、区及国家教委的检查验收。目前,和平完小、塘洞完小、两水初中等三校投资45万元的综合楼又已启动,年底可交付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从建乡的118人,增加到现在的193人。如今,全乡学生均能实现就近入学,学生入学率达99.5%以上。为提高农民素质,全乡村村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土农艺师”和“技术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医疗卫生方面:两水苗族乡不断完善医疗设施,改正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了较好的医疗环境。 目前,乡医院的门诊综合楼已竣工使用,这为我乡医疗环境的改善又推进了一大步。1998年全乡村村实现了合作医疗,并顺利通过了验收。为改善医疗条件,投资19万元购置了激光等先进医疗仪器。 计生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确保计生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标, 自1997年以来连续五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五、今后发展趋势 1、紧紧围绕县委“生态立县、旅游兴县”路线,充分利用两水苗族乡山区土地优势,着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念好“地”字经,做好“果”字文,发展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并将逐步形成一个颇县规模的果蔬种植之乡,据统计,2003年我乡种植无公害西红柿2000亩,优质板栗2000亩,“超藤”葡萄500亩,毛竹25000亩;另外,加大我乡旅游业开发力度,我乡雷公田境内风景独特,丰富旅游资源。 2、招商引资方面,我乡本着“投资者是上帝,纳税人是功臣,机关干部是公仆,损害投资者利益是罪人”的原则,解放思想,营造宽松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启动以街道为主的小城镇建设,整顿市容市貌,树立两水新形象。 专业市场建成农户得益 资源西红柿不愁嫁 2004年8月13日 作者:阳颜 通讯员胡思进 蒋定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