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三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为此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写下著名的篇章--《老山界》,记录了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976年,猫儿山列为保护区进行保护。经多年管护,猫儿山保护区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并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陆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和天然绿色水库,被誉为“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近年来,部分热爱户外探险运动的人士,慕名前往猫儿山探寻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足迹,保护区内栖息生长的野生动植物受到一定干扰,给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带来了困难。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猫儿山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区法规,经过总体规划,对猫儿山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调整后,当年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部分故道已划为核心区或缓冲区,这两个区域是不能任人随意进入。因此,管理局将穿越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的龙塘江经五岭背、雷公岩到塘洞一线;杉木江经雷公田至塘洞一线;洞上经通达坪、土江等部分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三条故道封闭。 同时,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纪念和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宏扬红军精神,猫儿山管理局在实验区保留乌龟江经梯子岭到老山界红军亭等线路,并在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70周年之际,组织“纪念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70周年--徒步攀登老山界活动”,对前来徒步攀登老山界的各界人士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以期达到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让攀登者回归自然,缅怀红军丰功伟绩、重温历史。 在一个烟雨朦胧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老山界。
徒步梯子岭 站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图前,听管理局的同志说红军当年翻越老山界的线路。他们说,红军是分三条线路翻越老山界的,也有人说不只是三条线路。试想一下,当时成千上万的红军分散在老山界的深山里,能翻过去就万岁了。 陆定一在他的《老山界》里,是综合了几条线路,把红军艰难行军的过程展示出来。 《老山界》里描述的“从山脚往上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里描写的就是红军翻过梯子岭的线路。 于是,我们决定徒步梯子岭。一来是因为它处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地带,按规定可以行走,二来它也是红军当年行走的线路,可以体会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 微型车把我们送到梯子岭脚下一个叫高寨的小村时,天上下起了霏霏细雨,老山界象笼着轻纱般老人,被云雾遮着,让你看不透它,这使得它活脱脱如一幅美妙的水墨画。 一位姓杨的巡山员用摩托车把我俩送到一处废弃的水电站时,山间小路在这里断头了。摩托车走不了,只能沿着小溪徒步行进。清清的溪水从脚下欢快地流过,远处山谷中传来巨大的瀑布声响,让人更觉大山的幽静。路边的岭坡上不时冒出几根深黑色的竹笋,象飞毛腿导弹般,带着露珠,昂首向天。 来到溪谷中一处叫“架桥塘”的小桥上,向导就要和我们告别了。临别前,他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简易的路线图,告诉我们遇到叉路的地方往右走就成。并指着眼前这坐山说,这就是梯子岭了。我抬头看了看梯子岭,但见原始阔叶林依着陡峭的山势起伏,浓浓的云雾笼罩着它,使得梯子岭灰蒙蒙的,根本就看不见山顶。我整理好随身携带的相机和背包,深深呼吸了一口气,沿着长征的线路,开始徒步梯子岭。 梯子岭的小路很陡,因此路都是呈″之″字形延伸,像梯子一样,大概这就是“梯子岭”的来历了吧。刚登山时,脚底经常支撑不住,总是往下滑,才几分钟功夫,不由得汗水直流。很难想象,当年红军的马匹,驮着沉重的武器是如何行走的。山下的悬崖深不见底,红军的战马从这里摔下山谷是很自然的事。如今这路少有人走,加上裸露的泥土上布着青笞,在雨水的浸湿下,显得又硬又滑,大多时候得借助路边的藤条树枝往上攀。大约过了40分钟,山腰突然出现一片竹林,山风吹来,竹叶发出“砂砂”的声音,很有景冈翠竹的样子。 过了一会,路变得平了些,很轻松的下坡,可以小跑前进。这时,路通往一个工棚,有人在里面睡觉。一问,才知道我们走错了路,一个老乡开玩笑地说:“红军走过的路哪有这么平的?往上走,远着呢,这里是电站。”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没想到走错了,不由得苦笑起来。 前面的路根本就不算路,全是山坡,且都是在林中穿行,往往是行走一会就喘息一会。由于雾大,看不见远山近景,只顾欣赏眼前能看到的东西。 路边偶然的一两株映山红开得懒洋洋的,东一朵西一朵,但棱角分明,与当年红军帽子上的红星无二致,让人想起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杜鹃花开红军来的场景。 不知歇了多少次,也不知流了多少汗,在艰难行走了3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山顶的公路边。微型车早就在这里等我们了。我们见到它时就象见到了大救星似的。 我们往车椅上一躺,再也不想动了。
偶遇“漓江人”
他们到猫儿山来旅游,也是想体会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他们中有的是房地产开发的老板,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学生,当晚他们下榻在猫儿山顶的电视差转台内,第二天早上,我去他们安营扎寨的地方,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正用自己带来的煤气灶做早餐,由于是桂林人,都吃辣椒,一锅牛肉炒得喷香,他们说,AA制,按所支出的费用平摊,这样外出旅游就省很多钱了。 “漓江人”外出旅游,其宗旨是“除了印象,不带走一物,除了脚印,不留下痕迹,”所以,他们都准备一个袋子专门用来装垃圾。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活动,这一点他们做得很到位。 得知我们是从事传媒工作的,“漓江人”向我讲述了他们的一些“丰功伟迹”。 年青人在一起,旅游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友谊,他们开玩笑的说是“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所以每次活动,他们选的线路都是不同的。他们出去不光是旅游,而且做一些公益的活动,比如,他们在漓江边开展植树活动,是自发的,自己掏钱购买树苗。 就在我做这期旅游专栏时,收到了“漓江人”发来的邮件,邀请我去桂林参加本月24日在漓江两岸开展的植树活动,在旅游的同时,又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就象当年翻越老山界的红军,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在当地群众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迷失三江源 第二天上午,我们要返回的时候,同行的小蒋说要带我去看看漓江、浔江、资江的发源地,简称“三江源”。 沿着小路进去,这是一片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树上挂满了青笞和藤蔓,树木遮天蔽日,盘根错节,枯枝败叶满地都是,有的已经变成一堆堆木屑,一脚踏上去,软绵绵的。在林里行进中,经常是弯着腰穿行。树上掉下的水滴大颗大颗的打在身上,空气格外的清新。 来到一块石上刻着″浔江源″的地方,小蒋说这就是三江源了,但我却没有看到另外两条江的源头的标志,于是就在那里不停地找。走着走着,好象路越走越不对。小蒋说应该就在这一带的,但走了很久,就是找不到“漓江源”和“资江源”,源头没找着,却把路给迷失了。 我问小蒋你是否来过,他说没来过,虽然说是在猫儿山工作,但也只是刚调来这里不久。我一听急了,在这原始森林密布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方向可辨,加上来的时候听管理处的人说,猫儿山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如金钱豹、野猪、黑熊等之类的动物。我知道这些动物的凶残,越想就越觉得可怕。一阵山风吹过,树林发出的“呜呜”的声音,这时我的感觉就是景阳岗武松打虎里情形,“山风吹过,一只吊白眼的大虫直扑出来。”我们边走边琢磨如果真有情况,该如何利用周围的树木作掩护。我把瑞士军刀打开,抓在手上,在森林左避右闪急急穿行,浑身都湿透了,搞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走了大约40分钟,来到一个高山湖边,山上浓雾笼罩着,看看路旁的标志,上书“野人湖”三个字,望文生意该是有野人出没的地方吧。无心想太多,继续往前走,却来到了“仙愁崖”。小蒋说,二战时美军飞机失事就在这里。仙愁崖的风很大,把我头上的帽子都吹掉了,浓浓的大雾在脚下飘过,象神话世界一般。仙愁崖是绝处,无路可走,只好回头。尽管森林里不时有串串水滴滴下,但我却感受不到凉意,口干舌燥的,后悔没有带上水。 在“三江源”折腾了2个小时,终于回到了公路边,总算舒了口气。等候我们的司机却专心在路旁拍照,象什么也没发生。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边走边拍下一些美丽的景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