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至17日,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兴安县第一小学、桂林市城北小学,把自然课堂搬进校园。通过知识讲座、互动游戏、摄影展览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活动吸引了近1000名师生参与,传递了生态文明理念,为校园注入绿色活力。生态科普进校园,点燃科学探索热情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有记录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7科,是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为拉近青少年与自然的距离,活动精心设计了四大趣味环节。在“鸟类生态链认识”游戏中,学生们通过匹配鸟种、食物与栖息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微妙平衡;“别砸错鸟!”游戏则以诙谐的方式区分家禽与野生鸟类,强化保护意识;35种珍稀鸟类的摄影展配合“知识大搜查”任务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原来金额雀鹛是首次由中国人命名的鸟类!在猫儿山就能看到!”兴安县第一小学的学生兴奋地展示任务卡答案。活动现场欢声不断,学生们在游戏中收获奖品,更收获了保护自然的知识。 ![]()
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处自然科普老师张利国为桂林市城北小学的小朋友讲解鸟类知识。(黎斯琴 摄)
科普摄影展配合“知识大搜查”任务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胡桂芳 摄)
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的小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胡桂芳 摄)
桂林市城北小学的学生认真寻找答案。(张汾 摄) 专家讲座深化认知,播种绿色未来活动特邀自然教育讲师张汾开展科普讲座,张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介绍了保护区内的金额雀鹛、金胸雀鹛、金色鸦雀等“明星鸟种”及其栖息地保护成果,并揭秘鸟类作为“环境监测师”的生态价值。“鸟类翅膀的形状如何适应不同飞行需求?”“为什么猫儿山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讲座中的互动问答环节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踊跃的发言展现出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广西师范大学的党员志愿者表示:“孩子们对鸟类知识的渴望让我们印象深刻。通过自然科普教育,我们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的种子。” ![]()
活动特邀自然教育老师张汾开展科普讲座。(黎斯琴 摄) ![]()
兴安县第一小学的学生踊跃举手发言。(黎斯琴 摄)
桂林市城北小学的学生们认真聆听科普讲座。(黎斯琴 摄) 此次活动不仅是自然科普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校地合作模式的深化探索。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唐忠香指出:“校园是生态文明的传播枢纽,未来我们将与更多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推动自然科普常态化。”活动还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鼓励学生将生态保护理念带回家,形成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兴安县第一小学陈艳梅校长评价:“这样的活动弥补了自然科普教育的短板,孩子们在快乐中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兴安县第一小学学生们在科普游戏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黎斯琴 摄) ![]() 兴安县第一小学学生们在进行趣味科普活动——为不同鸟类寻找家园和食物。(黎斯琴 摄) ![]() “别砸错鸟!”游戏,吸引了桂林市城北小学的学生热情参与。(胡桂芳 摄) 守护共同家园,猫儿山保护区在行动作为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杆,猫儿山保护区自启动候鸟迁徙廊道保护工程项目工作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候鸟保护工作,本次活动为项目中公众教育与宣传的内容之一,将持续推动科研、保护与公众教育的融合。此次校园行通过多元化形式,不仅提升了猫儿山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更培养了新一代生态守护者。活动尾声,学生们在课堂上齐声承诺:不打扰、不伤害,争做鸟类好朋友!未来,猫儿山保护区将继续联合企业、高校和社会力量,拓展科普覆盖面,让生态保护之风吹遍八桂大地,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
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崧禾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