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份开始,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即抽调科研人员对实验区——沿登山公路两边的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并已经在九牛塘一带为30余种、2000多株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一一挂上了标有该植物所属的科名、种名、学名(俗名)的“身份牌”,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带。
37、 首个“绿色家园共建”组织在猫儿山组建
2004年8月7日,猫儿山管理局与资源县两水苗族乡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塘洞片区绿色家园共建领导小组”,在猫儿山保护区塘洞管理站揭牌。这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的首个以实现社区共管、共建为目标的社区共建组织机构。
38、自治区林业局保护处、项目办领导到猫儿山检查指导工作
2004年8月13至14日,自治区林业局保护处处长彭发基、副处长陈瑚,项目办何三中副主任以及区林业设计院副院长唐伟福、保护站工程师李兴平等一行七人,在桂林市林业局保护科雷志岚科长、范丁一副科长的陪同下,对猫儿山GEF项目争取工作准备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
39、猫儿山管理局三项工作管理模式出笼
2004年8月21日,管理局将近年来主要工作做法,总结为三个方面,并分别用精炼的语句予以概括,有的并附有图说明,这三项管理模式分别是:“二位一体,三级联动,六员参与的保护管理模式”;“找定位,建平台,因人施教五分类,因势利导五结合的公众宣传教育模式”;“坚持两个一切理念,围绕五个生态做文章的生态旅游模式”。
40、猫儿山管理局第一部《管理计划》及《文件汇编》编印成册
2004年8月23日,猫儿山管理局第一部《管理计划》及《文件汇编》编印成册。这是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有史以来第一部《管理计划》和《文件汇编》。
41、猫儿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监测工作顺利展开
2004年8月29日,猫儿山保护区主要监测物种是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金毛狗、华南五针松、闽楠、鹅掌楸、长苞铁杉等,预计共设置建立的20个固定监测样地,已顺利展开,样地的设置和第一次监测外业工作将于年底完成。
42、第三届“猫儿山征文大赛、生态知识竞赛”揭晓
2004年9月3日,由猫儿山管理局和兴安县第二中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猫儿山杯征文大赛和生态知识竞赛”揭晓。共评出征文一等奖9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36名,优秀奖125名;知识竞赛一等奖31名,二等奖43名,三等奖71名。此次比赛还评出了优秀指导教师 组织奖13名,组织奖班级8名,征文获奖的部分作品由我局作为《猫儿山之声》的增刊,编印成册。这是猫儿山管理局首次与学校组织开展征文和知识竞赛。
43、生态标语亮相保护区——猫儿山增添生态文化新亮点
2004年9月11日开始,猫儿山上山公路沿途,陆续增添了一些独具猫儿山特色的“生态宣传标语”,这些标语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切合猫儿山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心灵冲击振憾力,更为特别的是每条标语下面还特别注明了该标语创意作者和来自的省市,成为猫儿山生态文化新亮点。
44、江西《都市消费报》记者重走红军长征路报道组抵达猫儿山老山界
2004年9月17日,江西《都市消费报》记者重走红军长征路采访报道组抵达猫儿山老山界,通过实地采访,对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今昔巨变、旅游资源、旅游现状、环保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报道。
45、第二个“绿色家园共建”组织在华江乡组建
2004年 9月19日,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寨管理站办公楼落成暨我局与兴安县华江瑶族乡联合组建的“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寨片区绿色家园共建领导小组”,在猫儿山保护区高寨管理站揭牌。该站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个管理站住房、办公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的管理站,同时该领导小组也是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合成立的第二个以实现社区共管、共建为目标的社区共建组织机构。
46、漓江源珍稀植物有了“洋父母”
2004年9月23日前,来自世界银行的专家组苏珊·沈(Susan·shen)女士等一行5人,在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项目时,苏珊·沈(Susan·shen)女士等五位专家以“世界银行——猫儿山之友”的名义,认养了位于猫儿山保护区漓江源旁的一棵树龄近1000年、编号为098的银桂树,认养期为五年,使猫儿山的珍稀植物破天荒地首次拥有了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洋父母”。
47、猫儿山管理局展开漓江源秋冬防火大行动
2004年10月8日开始,猫儿山管理局一边组织人力加强森林资源巡护,一边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着广泛的防火宣传,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深入的“保卫漓江源”森林防火大行动。
48、第三届“猫儿山征文大赛、生态知识竞赛”举行颁奖仪式
2004年10月18日,由我局和兴安县第二中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猫儿山杯征文大赛和生态知识竞赛”颁奖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