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夏季的猫儿山雾气还未散尽,鸟类却已在幽静的森林中开始欢鸣。在海拔1800多米的漓江源,广西猫儿山观鸟赛的参赛者在若隐若现的云雾里,专注地用长焦相机捕捉鸟类飞翔的踪迹。王华生——猫儿山保护区管护员兼本次比赛的向导,他的脚步很轻,却总能第一时间观察到野生动物:“看,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腹角雉,这片的‘原住民’。”他笑着解释,这种山林里常见的雉类,如今却成了生态旅游的“明星物种”。 色彩鲜艳的绿背山雀从树冠间飞起,鸟翅划过的弧线下,是绵延不绝的原始森林,是山脚下的生态民宿。这场看似小众的观鸟比赛,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注脚——当拿着清单“追鸟”的游客开始为发现珍稀鸟种欢呼时,猫儿山的生态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猫儿山人发现,风光壮丽的猫儿山不仅孕育了生命的奇迹,更是早把最宝贵的财富藏在了绿水青山里。 ![]() 从观鸟赛看猫儿山:绿水青山的宝库密码 近期,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第三届观鸟比赛。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精英观鸟队伍展开一场巅峰对决,比赛记录到125种鸟类。不少队员则深深地为猫儿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着迷。“在比赛尾声,我想再去森林碰碰运气。走进林子里时雾很浓,忽然听到一旁的岩壁传来轻微的颤动声,仔细一看它正是金雀额鹛。太幸运了!”来自天津的李阳是“博沽通津”队的一员,他是本次比赛唯一观测到金额雀鹛的选手。“猫儿山观鸟赛很虐人,但整个比赛中都充满了惊喜。除了鸟类,还拍摄到了很多菌类,期待下次还能再来探索这座生态宝库。”“走南闯北观鸟”队张翠翠说。 “观鸟是打开猫儿山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一把钥匙。”赛事评委、广西大学教授蒋爱伍解释道,“这里的鸟类多样性,其实是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直观反映。”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漓江源头乃至华南地区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近年来,保护区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加强巡护监测。观鸟赛不仅让这些珍稀物种在大众面前亮相,为保护区提供了详细丰富的动态数据,为保护区本底资源监测提供了宝贵的补充。”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处四级调研员秦丽玲说。 猫儿山的魅力,远不止于鸟类。猫儿山——中国南方山地五岭越城岭主峰,海拔2141.5米,是五岭之冠,华南之巅。作为南北气流阻隔和交换的生态屏障,猫儿山具备高海拔特征的独特气候条件--湿润多雨,风起云涌,气势磅礴,而茂密的森林植被成了巨大的水源收集器,猫儿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03%,涵养水源丰富,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这座高山,从山脚的常绿阔叶林到山顶的高山矮林,形成了完整的垂直气候带,为不同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已知的野生植物2795种,野生动物3791种。 “近五年来,猫儿山保护区不断创新自然科普教育实践,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如广西桂林猫儿山鸟语自然嘉年华,广西猫儿山观鸟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鸟类爱好者、摄影师、科研团队等群体,特地来到猫儿山保护区进行研学活动。”猫儿山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唐忠香表示,“猫儿山保护区不断主动创新作为,把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乡村振兴三项工作结合起来,践行‘两山’理论,助力猫儿山保护区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 绿水青山的宝库密码,是自然生态之美的多维价值诠释。猫儿山云海奔涌,山峦蜿蜒起伏,如同千里江山图一般呈现在眼前;原始森林和悬崖峭壁,宛如亿万年前的秘境;春有杜鹃烂漫,夏有清凉飞瀑,秋有层林尽染,冬有雾凇晶莹,四季皆成景,呈现的是原真性的自然之美。云雾缭绕的森林和高山湿地,永久涵蓄着数百万方水源,为美丽的漓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泉;古老苍劲的南方铁杉,“高山隐士”猫儿山小鲵、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鸟种——金额雀鹛等等物种在此栖息繁衍,奏响丰富的物种“生态交响曲”,呈现的是整体性的生态之美。绿水青山的多维价值,足以让“两山论”在猫儿山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 现代山民的“山海经”:金山银山的绿色算法 在《山海经》首篇《南山经》开篇记载:“南山经之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学者考证,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招摇山,极可能就是今日的猫儿山。一脉山水养育了这一方水土的人们,而世世代代居住在猫儿山脚下的村民,更是在猫儿山的怀抱中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猫儿山逐渐为外界所知晓,它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旅游。而今,这座被古籍记载的招摇山,正通过猫儿山人质朴而深沉的爱,用绿色算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实践诠释着“两山”理论的深层哲学,书写新的山海经篇章。 夏季清晨五点,前来观鸟的客人已经出门,当地社区也从中受益——民宿主人周大姐家的暑期预订率达80%。而在猫儿山脚下的梯田还笼罩在晨雾中,华江瑶族乡桐子坪寨的村民赵斌已经提着竹篓在田埂间巡视。赵斌热爱着这片土地,每天都来走一走,他的生态水稻田里,一群群禾花鱼正欢快地游弋。“这些鱼可是我们的‘生态管家’”。赵斌笑着算了一笔账,“它们吃虫除草,粪便还能肥田,让我们的稻米品质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原来普通稻谷3元一斤,现在无公害生态稻谷刚成熟就有老板来收购,价格翻了将近3倍,加上在水田里套养禾花鱼的收入,每亩能增收近2000元。” 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潘家寨村民潘奇全总是很忙碌,他管着自家的生态茶园、农家乐等产业。20多年来,他经历了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以前我们华江山区群众依靠竹子收入,那时是“靠山吃山”。这些年,猫儿山保护区发挥生态优势,森林旅游格外火爆,民宿的入住率高,加上保护区还引领我们发展生态产业,现在我们家年收入有30多万。”他指着自家的茶园说,“我们的茶园不用农药化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按每亩茶树年产茶青约35公斤算,每亩茶山年收入约2100元。” 中午时分,龙塘寨的龙潭山庄座无虚席,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先生指着鱼塘说:“这草鱼养殖的环境太好了,怪不得这么美味。”得益于漓江源头的河流,水质清澈无污染,PH值在6.5~7.4,属低矿化度、极软的中性清凉淡水,猫儿山的生态鱼不同凡响。在龙塘寨开农家乐的村民龙家友,他家的生态鱼采用活水养殖技术,生态鱼以天然水生物为食。“虽然不肥反瘦,但肉质更紧实,身价翻倍,草鱼每公斤约60元、鲟鱼每公斤约120元。鲜美的生态瘦身鱼,成为猫儿山旅游区的招牌菜,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漓江一脉,自古奔流不息,而今更因“两山”理论的指引焕发新生。围绕“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十年来,猫儿山保护区在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村寨,选取合适的示范点,累积出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无公害水稻种植、生态茶种植、生态鱼养殖等生态绿色项目,带动周边社区群众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如今,在猫儿山山脚下,常住人口1200多人的高寨村,农家乐已有58家。高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1年的5952元增长到2024年的23264元。 ![]() ![]() 青山叠翠化作生态银行的丰厚利息,碧水蜿蜒成为绿色经济的流动资本。这山水间流淌的何止是千年诗意?更是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金色密钥。在这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得益彰的必答题。猫儿山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对“两山”理论的深刻理解:守护生态不是负担,而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最珍贵的GDP就藏在绿水青山里,最持久的富裕源于对这座大山永续的守护。绿水青山正以万斛黄金的重量,重塑着保护与发展的天平。 (责任编辑:admin) |